科學家利用歷史數據,找出了吸引最多歷史上出名人物移居的大城市。

過去五百年來,巴黎一直像個大磁鐵一樣,吸引著外來移民。上圖攝於1936年。
PHOTOGRAPH BY W. ROBERT MOORE, 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Dan Vergano
編譯:胡宗香
《科學》期刊本週四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好幾個世紀以前,追求智識的人們離開鄉下、前往城市的遷移模式,與今天沒有太大差別。
「我們可以看到巴黎在1500年以前成為法國的文化中心,同時期,德國的許多城市也成為文化中心,」報告的主要作者、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的希赫(Maximilian Schich)說。「於是我們要問:為何如此?」
過去十年來,有一些資料學者試圖透過科學了解歷史,借用生態學與統計學等學科的工具,來回答「羅馬何時(又是如何)將歐洲文化首都的寶座拱手讓給了巴黎」這樣的問題。此次的新研究就是這個趨勢下的產物,它以極為仔細的眼光檢視了過去2000年來的文化遷移,指出了一種透過數據資料來進行歷史研究並繪製人類遷移地圖的新方法。
這項研究結合了三個龐大的資料庫,內容包括音樂家、畫家、建築師、運動員、學者和政府官員等著名歷史人物的出生與死亡地點,並且涵蓋從法國蔚藍海岸到美國好萊塢的15萬3000個地點。研究對象的生存年代從公元前1069年到公元2012年都有。(不過,為了增加統計上的可靠性,這項研究只分析了從公元第一世紀開始的資料。)
研究者並未以呈現所有人口的遷移模式為目標,而是以知名人物為研究對象,包括卡謬與甘迺迪總統等。「因為我們有的就是這些人的資料,」希赫說。「有關窮人的紀錄就是沒有那麼完整。」
從最後的統計數字中浮現了一些「贏家」與「輸家」。所謂贏家,是指在當地死去的名人比出生的名人多的城市;而在當地出生的名人比死去的名人多的城市,則是輸家,因為這暗示著那些人被其他地方吸引了,離去尋求更美好的未來,沒有終老家鄉。
歷史上魅力最大的一些城市包括紐約、巴黎、洛杉磯、倫敦、羅馬、華盛頓、莫斯科、柏林、慕尼黑等。而最多著名人士在出生後移居他處的城市則包括芝加哥、費城、布魯克林、格拉斯哥與利物浦。